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记者来到位于贵阳市宝山北路2号的贵州警察博物馆。
走进贵州公安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辆严重变形的吉普车。
2011年6月6日,望谟县突降暴雨,望谟县公安局打易派出所副所长向翔、副教导员何会洋、民警刘克庄连夜冒雨驱车赶赴打易抗洪抢险,沿途疏散群众紧急撤离,不幸被汹涌的洪水卷走,英勇牺牲。
吉普车被打捞上来,但何会洋的遗体至今还未找到。她牺牲时,年仅29岁,怀有两个月的身孕。
和平年代,公安队伍是一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队伍。大家没有节假日、休息日,几乎是时时在流血、天天有牺牲。
吉普车上方是英烈墙,上面铭刻着652名牺牲民警的名字。排在第一位的是开阳县公安局局长,1950年在剿匪时牺牲,年仅29岁,任局长不到2个月。
“贵州解放初期,是我省牺牲民警最多的一个时期。”省公安厅原二级巡视员、贵州警察协会副秘书长孟雄介绍,1年半的时间,共有120民警牺牲在反特、剿匪的行动中。
宋波生前是黔西南州安龙县公安局法制大队大队长。靠扎实的业务水平、认真的工作态度,他审核的30000余件案件,无一差错。
2022年11月14日,宋波在执行任务的途中牺牲。
在他随身携带的挎包里装着一个笔记本,最后一次记笔记的时间是11月12日,内容是他摘抄的“领航”这首歌的歌词,尽管大多数字迹潦草,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乘风破浪扬帆远航”这句话写得格外整齐。宋波生前患有小脑萎缩症,很难把一个字写得那么规范。
他们,是他们用生命与热血谱写了人民警察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的铿锵乐章,铸就了新时代新征程上人民公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伟岸丰碑。
在博物馆二楼,陈列着龙里县公安局“马背上的警务室”的物品。
2007 年,龙里县谷龙乡的边远村寨,交通不便,村民们出行比较困难。为了方便开展警务工作,服务当地村民,时任派出所所长王天奇和同事们出谋划策,打造了马背上的警务室。
当时的民警做了两只箱子并租用村民的马匹,为辖区村民服务。
寒来暑往,这个小小的马背警务室,不仅是村寨里的流动办证窗口、普法宣传队员,更是村民们的知心朋友。
马背警务室心系村民,把公安工作的触角,延伸到了村民家里,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王天奇也因为为村民办了实事,被公安部评为“全国公安机关爱民模范”“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一枚刻着“总理贵州传教交涉事务之印”是贵州警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这枚印章是贵州外事管理的第一枚印章,距今已有160多年历史。
“这枚印章是青岩教案发生后,清政府总理衙门派驻贵州管理外国传教人员的专门机构使用的印信,可以说是贵州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一个重要见证物。”孟雄介绍。
贵州第一本驾照、贵阳市军管会成立布告、贵州建警纪念徽章……
在贵州警察博物馆里,展陈着清末以来贵州不同时期的警察题材文物(展陈品)2000余件、历史图片1200余幅,它从不同的政治角度和不同的历史侧面,反映了1907年贵州现代警察机构建立以来,特别是新中国几代公安人为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作出的奉献,见证了贵州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75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和忠诚之路。
2015年4月,贵州警察博物馆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第五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2年11月被司法部、全国普法办命名为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
尽管已是下午5时,前来参观的市民依然络绎不绝。路过的省府路小学五年级学生张菡宏杰非要拉着母亲参观警察博物馆,他说:“历史是很重要的,我逛博物馆就像想来了解历史,逛了警察博物馆后我感觉他们很伟大,用鲜血换来了我们今天和平的生活,我以后也想要做一个为国争光的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